沒有不進步的人生,只有不進取的人。我們需要充滿正能量面對生活,做到最好的自己。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精選正能量勵志故事,供大家參考。
正能量勵志故事1
有了想法就行動
被稱為“電話之父”的亞歷山大·格雷厄姆·貝爾出身于教師之家,他的祖父和父親畢生都從事聾啞人的教育工作。由于家庭的影響,貝爾從小便對聲學和語言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長大后曾任美國波士頓大學語言學教授。
貝爾的興趣最初是在研究電報上。有一次,他在做電報實驗時,偶然發現一塊鐵片在磁鐵前振動而發出了微弱的音響。這個聲音通過導線傳到了遠處。這件事給了貝爾很大的啟發。他想,如果對著鐵片講話,讓鐵片振動,而在鐵片后面放著繞有導線的磁鐵,導線中的電流就會發生時大時小的變化;變化著的電流傳到對方后,又驅動電磁鐵前的鐵片作同樣的振動,不就可以把聲音從一處傳到另一處了嗎?
這就是當年貝爾制作電話機的最初構想。
貝爾的這個設想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·亨利的鼓勵。
貝爾在剛開始試制電話機時,感到自己對許多相關的技術問題還 沒有把握,便去向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·亨利請教。貝爾談了自己的設想,然后懇切地問:“先生有何見教?”
“你既然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,那就干吧!”亨利鼓勵說。
貝爾不安地說:“可是,先生,我對電磁學的知識知道得很少呀!”
“那就學吧!”亨利又簡短地回答。
在亨利的鼓勵下,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開始了設計電話的艱辛歷程。他對電磁學不大熟悉,就刻苦自學這方面的基礎知識。開始的時候,他們在兩個房間里裝了電話機,中間安裝了電線。但經過一次次試驗,他們都沒有聽見對方的聲音。
1875年6月2日,貝爾往電池中加硫酸,一不小心,硫酸濺到他的腿上,頓時像被火燙了似的,疼痛異常。貝爾連忙喊:“沃森特,你快來呀!”誰知沃森特竟在電話機里聽到了貝爾的呼救聲,連忙奔過來。驚喜的他緊緊擁抱住貝爾,祝賀他試驗終于成功了!
“沃森特,你快來呀”這句極普通的話,從此就成為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機傳送的話音而載入史冊。艱苦的努力和正確的方法,終于使貝爾實現了依靠電流也能通話的設想。
電話機試制成功后,貝爾激動地說:“如果不是亨利先生那兩句鼓勵的話,我是不可能發明電話機的!”
正能量勵志故事2
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
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,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,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。家庭條件如此優越,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。
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,就一直夢想當上電視節目主持人。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面的才干,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,即便是生人也都愿意親近她并和她長談。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話。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“親密的隨身心理醫生”。
她自己常說:“只要有人愿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,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。”但是,她并沒有為達到這個理想做些什么,而在等待奇跡出現,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。她不切實際地期待著,結果什么奇跡也沒有發生,因為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。而且,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面去搜尋人,相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。
另一個名叫辛迪的女孩卻實現了西爾維亞的理想,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。辛迪并沒有靜靜地等待機會出現。她不像西爾維亞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,所以白天去打工,晚上在大學的舞臺藝術系上夜 校。畢業之后,她開始謀職,跑遍了洛杉磯每一家廣播電臺和電視臺。但是,每一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復都差不多:“不是已經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,我們不會雇用的。”
不過,她不愿意退縮,也沒有坐等機會,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。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面的雜志,最后終于看到一則招聘廣告,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臺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主持人。
辛迪是加州人,不喜歡北方。但是,有沒有陽光、是不是下雪都沒有關系,她只是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。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,動身到了北達科他州。她在那里工作了兩年,最后在洛杉磯的電視臺找到了一份工作。又過了五年,她終于得到晉升,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。
西爾維亞那種失敗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觀點正好背道而馳。她們的差異就在于,西爾維亞在十年當中,一直停留在幻想上,坐等機會,期望時來運轉,然而,機會不會眷戀沒有準備的人。而辛迪則是采取行動:首先,她充實了自己;然后,在北達科他州受到了訓練;接著,在洛杉磯積累了比較多的經驗;最后,終于實現了理想。
正能量勵志故事3
想做什么就大膽地做吧
2001年3月15日,一個名為“摩西奶奶在21世紀”的畫 展 ,在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舉行。該 展 覽除 展 出摩西奶奶的作品外,還 陳列了一些來自其他國家有關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張明信片,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,收件人是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。
這張明信片是第一次公布于眾,上面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谷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:“做你喜歡做的事,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的門,哪怕你現在已經八十歲。”
當時,摩西奶奶為什么要寫這段話呢?原來這位叫春水上行的人想從事他從小就喜歡的寫作職業,可是大學畢業后,他一直在一家整容醫院里忙活,這讓他感到很別扭。馬上就到三十歲了,他不知道該不該放棄那份令人討厭的職業,而從事自己喜歡的寫作行當。于是,他就給摩西奶奶寫了一封信,傾訴了自己心中的迷茫。
這封來自日本的信讓摩西奶奶很感興趣,因為在此之前她接到的來信,都是恭維她或向她索要繪畫作品的,只有這封信謙虛地向她請教有關人生的問題。所以收到這封信后,摩西奶奶非常高興,雖然當時她已一百歲了,卻還 是立即回了信。
許多人認為, 展 出那張明信片是因為它屬于摩西奶奶生前最后的作品,其實了解摩西奶奶的人都知道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眾所周知,摩西奶奶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位農婦,七十六歲時因關節炎放棄農活,開始畫畫。八十歲時,到紐約舉辦畫 展 ,引起轟動。她活了一百零一歲,一生留下繪畫作品一千六百余幅,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還 畫了四十多幅,那張明信片根本算不上她最后的遺作。
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,使人們異常關注那張明信片呢?原來,寄那張明信片的春水上行,不是別人,而是今天日本大名鼎鼎的作家渡邊淳一。那張明信片是他在二十八歲時,寫給摩西奶奶的。
據說,渡邊淳一接到摩西奶奶的回信后,終于堅定了從事寫作生涯的決心,進而成為了著名作家,成就了自己的夢想。
也許正是這個原因,每當講解員向參觀的人講解這張明信片時,總要附帶地說上這么幾句話:你心里想做什么,就大膽地去做吧!不要問自己的年齡有多大和現在的工作狀況如何,因為你想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,才是你人生的成功點,才是你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園。
正能量勵志故事4
點亮心中的蠟燭
在二戰期間的一個多云黯淡的午后,英國作家西雪爾·羅伯斯 來到郊外一個墓地,祭奠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。
羅伯斯 祭奠完后,轉身準備離去時,意外地看到墓碑旁有一塊新立的墓碑,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:“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蠟燭失去光輝!”
這炭火般的語言,立刻溫暖了羅伯斯 灰暗的心情,令他既激動又興奮。羅伯斯 迅速地從衣兜里掏出鋼筆和記事本,記下了這句話。
羅伯斯 以為這句話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“名言”。為了盡早查到這句話的出處,他匆匆趕回公寓,開始翻閱書籍。可是,找了很久,也未找到這句“名言”的來源。
幾天后,羅伯斯 又回到墓地,從墓地管理員那里得知,長眠于那個墓碑下的是一位年僅十歲的孩子。就在前一段時間,德軍空襲倫敦時,孩子不幸被炸死。孩子的母親懷著悲痛,為自己的兒子做了一個墓,并立下了那個墓碑。
這個感人的故事令羅伯斯 提筆疾書。很快,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。幾天后,文章在報紙上發表了。這個故事也從此流傳開來,故事的內容如希望的種子,鼓舞著當時許多人們為獲得勝利而執著地向前。
戰爭結束后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,還 在讀大學的布魯克讀到了墓碑上的那句話,并讀出了那句話的雋永與深刻。于是,布魯克在大學畢業后,放棄了幾家企業的高薪聘請,毅然決定隨一個科技普及小組去非洲扶貧。
親友們聞知,大為不解,紛紛勸阻,并指出后果的嚴重性:
“到那里,萬一你覺得天氣炎熱受不了,怎么辦?”
“非洲那里鬧傳染病,怎么辦?”
“那里一旦發生戰爭,怎么辦?”
面對親友們異口同聲的勸說,布魯克很堅定地回答:“如果黑暗籠罩了我,我決不害怕,我會點亮自己的蠟燭!”
一周后,布魯克滿懷著自己的人生希望去了非洲。在那里,經過布魯克和同伴們的不懈努力,他們用自己的力量,用一根根充滿愛的“蠟燭”,終于點亮了一片天空。他們因此被聯合國授予了“扶貧大使”的稱號。
正能量勵志故事5
太陽照在我肩上
1822年,在英國樸茨茅斯 ,有一個中年男子因為還 不起巨額債務而被關進了債務監獄。但是他的兒子卻多才多藝,從小能演會唱,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。
這位父親被關進監獄的時候,他的兒子剛剛十一歲。但因為父親被抓,家中無錢度日,十一歲的男孩被迫放棄學業,到面包店里干雜工,后來又經人介紹到一家炭粉店刷油漆。
年幼的男孩不得不承擔起繁重的家庭責任。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,由于包裝熟練,曾被雇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,作為廣告任人圍觀,這在他心里留下了永久的傷痕,從而產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。
父子情深。這個男孩沒日沒夜 地工作,希望掙足錢好把父親保釋出來,讓一家人團聚。但到了2月22日——債務償還 期限的最后一天,男孩一家人仍沒有把錢湊齊,父親便被法院判為終身監禁。
兒子痛苦極了,隔著鐵護欄看著父親淚如雨下。父親不想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在兒子心里留下陰影。于是他一臉平靜,對兒子笑笑,目光慈愛而堅毅,說了一句讓他的兒子終身難忘的話:“孩子不要哭,太陽將永遠照在我肩上!”
這個孩子就是狄更斯 ,日后寫出了《雙城記》和《孤星血淚》等世界名著,并被譽為英國近代文學史上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亞相媲美的大作家。
父親知道,厄運對他來說并非黑暗,而是一道陽光,照亮黑暗的陽光。他知道厄運難免,又不想讓兒子的幼小心靈被凄風苦雨所折磨,于是強壓內心的痛苦,以陽光般明朗的達觀無畏,為兒子注入一種堅強的信念和勇氣。
多年后,狄更斯 在一本傳記中寫道:“當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愿望,那就是一定要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和與眾不同的人,這個想法在我的心里翻騰,把我的心都要撐炸了”
精選正能量勵志故事原文地址:http://www.akzqw.cc/zhishi/34014.html